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句容,《禹貢》為揚州之域;春秋屬吳;戰國屬越,楚并越遂屬楚;秦屬鄣郡;秦置江乘縣,句容境北部屬之。
漢置句容縣,隸丹陽郡。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封長沙王子黨為句容侯,元朔元年(前128年)黨死,后為縣。直至南北朝,均屬丹陽郡。
隋唐至宋元時期
隋廢郡置州,以州領縣,句容屬揚州。
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句容、延陵二縣置茅州,七年茅州廢,句容屬蔣州;武德九年(626年)句容劃歸潤州;天寶元年(742年),句容屬丹陽郡;乾元元年(758年),昇州轄句容;上元二年(761年)昇州廢,句容復歸潤州;光啟三年(887年),復置昇州,句容重歸其轄,直至唐末。
五代時期,昇州先后改稱金陵府、江寧府,均轄句容。
宋初復置昇州,天禧二年(1018年),置江寧府,轄句容;天禧四年改句容縣為常寧縣,尋復為句容;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江寧府改稱建康府,句容屬建康府。
元建省設路,建康府改為建康路,后又改名集慶路,句容歸其領治。
明清時期
明改集慶路為應天府,句容屬應天府。清改應天府為江寧府,句容屬江寧府。太平天國時,句容直屬天京。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江寧府改稱南京府,轄句容;民國3年(1914年),廢府設道,句容屬金陵道;民國16年(1927年),道廢,句容直屬江蘇省政府;民國24年(1935年),江蘇省劃分10個行政督察區,句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民國32年(1943年)后為蘇南行政公署。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句容重歸江蘇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時期,句容屬江南行署第一行政督察區。1938年新四軍進入茅山地區,建立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先后成立了“抗敵總會”和“抗日民主政府”,此間根據地和抗日民主政府歸蘇南第五行政區專員公署(后又曾與鄰縣地區建立過鎮句、江句等縣政府)。
民國38年(1949年)4月23日句容解放,4月26日句容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屬蘇南行政公署鎮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1949年12月2日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將句容劃歸南京市所轄,1950年1月仍劃歸鎮江專員公署。1953年江蘇建省后屬鎮江專區。1958年鎮江專區改為常州專區,后又改為鎮江專區,句容仍屬之。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后,句容屬鎮江市。1995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句容撤縣設市;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發文,句容撤縣設市,實行計劃單列,仍屬鎮江市管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