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各管委會,市各有關部門:
《句容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實施方案(2025-2027年)》已經市十七屆人民政府第55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貫徹執行。
句容市人民政府
2025年6月19日
(此件公開發布)
句容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實施方案(2025-2027年)
為深入貫徹國家關于發展人工智能的決策部署,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機遇,加快布局我市人工智能產業,促進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新質生產力。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發展目標
緊扣“兩群三鏈”主導產業和“三帶四組團”產業布局,形成“基礎設施完善、創新環境優越、應用場景多元、產業基礎堅實”的人工智能產業良好發展生態,打造人工智能縣域先行典范。到2027年,引育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的人工智能項目15個以上,高層次人才團隊10個以上,打造兼具示范和推廣作用的應用場景5個以上。建設具有產業特色的人工智能產業園,全市人工智能關聯企業數量超過10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家,實現人工智能相關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力爭本地算力規模突破100 PFLOPS。
二、主要任務
(一)做強人工智能產業本底
1. 打造人工智能創新創業載體。依托瑯琊創新港現有空間,結合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需求和布局規劃,分步打造集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供給、語料共享、模型服務、開源指導、政策服務、場景對接、金融投資、產教融合、生活居住、社交協同和創業發展等功能于一體的物理空間和一站式服務綜合平臺。加快培育服務“人工智能+”垂直(類)應用和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的新生力量。建設園區內外細分領域協作和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體系,招引和培育人工智能企業在瑯琊創新港集聚。到2027年,打造專業科技孵化器1個,集聚人工智能關聯企業30家。(責任單位:開發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委人才辦)
2. 打造數據產業基座。加大行業、企業數據資源供給,探索建設行業級企業數據可信空間,圍繞場景按需構建高質量數據集、語料庫,完善行業知識庫。引導企業參與數據價值發現,鼓勵市場力量挖掘商業數據價值,推動數據資產市場化流通運營。重點引育一批數據采集、清洗、標注、質檢等數據服務企業,形成區域性數據產業集聚。逐步完善常態化數據匯聚、數據治理和數據安全管控工作機制。到2027年,引育相關數據企業不少于3家,打造數據驅動的產業示范應用場景不少于1項,培育省級數據產業創新基地1個。(責任單位:市數據局、市政府辦、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各組團)
3. 布局建設算力基礎設施。融入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和長三角樞紐節點建設,按照省“2+N+X”算力網絡梯次多元布局規劃,建設高效邊緣計算節點。完善傳感器數據采集網絡、通信智算專網、電力供給等配套基礎設施部署。市場化引入算力服務企業,引導基礎通信運營商、第三方服務商參與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算力基礎供給能力。推動“云邊端”算力泛在分布協同發展。到2027年,力爭本地算力規模達到100 PFLOPS。(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數據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各組團)
(二)加速人工智能組團式集聚發展
4. 優化全市人工智能產業布局。立足各板塊要素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推動人工智能關鍵賽道和各類融合業態在本地區集聚發展。(1)支持產城融合組團發展AI+新一代信息技術。鼓勵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區,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算力、模型、數據、資本、人才等創新資源服務,推動本地電子元器件制造向智能傳感器、專用集成電路等人工智能硬件領域延伸,裝備制造企業向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和終端產品領域轉型,半導體封測產業向AI專用芯片生產領域拓展。實現全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產業產值突破60億元。(2)支持創新組團發展AI+智能工廠。對組團規上企業進行智能化、自動化水平摸底調查。重點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智能車間,實現關鍵工序自動化率達80%。試點AI能耗優化系統,降低單位產品能耗。試點機器視覺質檢系統,替代人工抽檢,提升良品率。支持企業部署智慧管理系統,實現生產管理數字化。在建材行業推廣智能排產系統,提升供應鏈效率。在金屬加工行業應用AI預測性維護,降低設備故障率。圍繞“研發在寶華、生產在下蜀”,在寶華成立研發基地,幫助企業開展AI相關自主創新。(3)支持臨空組團發展AI+空港智造。依托新型電力(新能源)產業,突出關鍵零部件(元器件)、低空飛行器、功能倉、通信、導航等領域制造與應用,與周邊形成“零部件+整機+應用”協同。依托本地空港物流智能樞紐,構建“無人機研發-測試-培訓-應用”全鏈條生態,建設長三角無人機人才實訓基地和低空經濟應用創新示范區。(4)支持綠色組團發展AI+農文旅商融合產業。聚焦智慧農業裝備、農產品溯源、無人農場等場景,招引農業物聯網、大數據服務企業,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依托本地生態旅游資源,重點發展康養、文旅產業,匯聚智慧健康管理、生態療養服務等創新業態。以茅山道文化、蘇南抗戰基地等IP為依托,招引AR/VR技術、數字孿生、智能導覽系統服務商,打造“科技+文化+生態”融合業態,促進線上線下流量轉化,提升文旅產業能級。(責任單位:各組團)
5. 探索培育人工智能產業新賽道。引培AI模型產業。支持本土企業構建行業垂直大模型,鼓勵引進人工智能大模型項目,與開源模型企業謀劃共建技術賦能中心和應用推廣中心。面向新能源、高端裝備等工業領域,支持研發過程控制、企業管理等類型的新型工業軟件,推動其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布局智能終端制造。支持企業圍繞大模型一體機、智能可穿戴設備、無人機、智能家居、智慧醫療等智能終端產品加強研發生產,支持智能終端產品在真實場景的首試首用和全面推廣。探索未來產業方向。圍繞具身智能、前沿材料等未來產業,搭建人工智能與未來產業融合的開放創新合作網絡,探索打造未來產業運營中心和未來場景創新中心,推動人工智能與未來產業深度融合,加速未來產業創新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化應用。〔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各鎮(街道、管委會);以下均需各鎮(街道、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
(三)推進“人工智能+”行動
6. 人工智能+工業制造。聚焦“兩群三鏈”主導產業,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促進智能化裝備、工業軟件、數字基礎設施、智能管理、智能檢測在傳統工業、制造業領域深度應用。以大規模設備更新為契機,通過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支持企業部署邊端智算節點,推廣“大模型+小模型”協同應用。支持鏈主企業開放核心場景,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形成“頭部引領、集群共進”的產業格局。到2027年,培育基礎級智能工廠200家,省先進級智能工廠50家,國家級智能工廠3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數據局)
7. 人工智能+現代農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探索精準種植、精準養殖等智慧農業作業方式,提高農產品追溯管理、精準營銷、產銷對接等能力。推廣智能農機裝備,應用多維監測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鼓勵農業領域龍頭企業利用垂類模型提升生物育種、病蟲害監測預警等能力。支持面向農業需求的非標軟件系統定制化開發,依托設施化管控與工廠化運營,通過全域數據感知、物聯動態協同、智能決策中樞實現產供銷精準調控,打造AI驅動的農業全鏈智能生態,推動現代農業向數字化、集約化、可持續化深度變革。到2027年,開發應用場景5個以上,培育可示范推廣的AI+農業應用模式1項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數據局、市科技局)
8. 人工智能+商貿流通。鼓勵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客流、消費行為、交通狀況、人文特征等市場環境數據,發展直播電商、即時電商等新業態。鼓勵電子商務企業、現代流通企業、數字貿易龍頭企業融合交易、物流、支付數據,提升供應鏈綜合服務能力。鼓勵交通運輸領域探索人工智能場景開發與技術應用,支持“空-鐵-公-水”多式聯運智能化升級,形成“數據驅動、協同高效、安全可靠”的智慧物流生態。推動金融行業人工智能模型技術和工具的應用,探索開發智慧投研、智能客服、智能營銷、交易識別、風險預警、智能授信、多模態處理等場景和功能。到2027年,開發相關應用場景5個以上,培育模型應用項目2項以上。(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交通局、句容金融監管支局、市數據局、市科技局)
9. 人工智能+文旅康養。構建全域智能感知體系,實現文旅康養數據的動態采集與智能分析。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個性化行程推薦、智慧客服、虛擬導游、文旅虛擬數字人、景區管理、體育賽事、康養服務的精準預警與個性化供給等場景應用,打造智慧文旅、智慧康養產業體系。依托茅山、寶華山本土文化和生態資源,開發數字IP衍生及沉浸式體驗系統,構建“AI+文化”“AI+康養”創新應用范式。到2027年,開發相關應用場景5個以上,推動完成相關應用項目2項以上。(責任單位:市文廣旅局、市民政局、市數據局、市科技局)
10. 人工智能+醫療健康。鼓勵基于本地高發疾病譜、中醫診療數據庫和分級診療網絡數據,開發針對性垂類模型。支持AI技術賦能醫療全流程升級,推進AI在輔助診斷、醫生助理、智慧藥房、智慧中醫、遠程急救、運營管理、質控監測等場景應用。到2027年,開發相關應用場景3個以上,推動完成相關應用項目1項以上。(責任單位:市衛健委、市數據局、市科技局)
11. 人工智能+教育培訓。探索人工智能與教育培訓的融合創新,深入推進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研、評等方面的應用實踐,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創新教育培訓場景。推動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數據局、市科技局)
12. 人工智能+政務服務。探索基于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搭建政務咨詢平臺,實現7×24小時智能應答。整合政務APP、社交媒體等多源數據流,構建動態感知的社情民意分析模型,實現熱點問題提前預警和精準研判。探索利用機器學習技術,持續分析群眾辦事行為和反饋數據,自動識別政務服務流程堵點和斷點,基于分析結果智能推薦優化方案,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智辦”轉變。(責任單位:市數據局、市委網信辦)
三、保障機制
13. 加強創新人才團隊引育。聚焦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發展,實施“福地英才”提升、高端人才引進、校企聯合培養與產學研融合等專項計劃,吸引人工智能專業人才落戶,支持技能型人才引育。搶抓瑯琊創新港建設契機,依托“福地青年英才”創業大賽,集聚一批人工智能領域初創企業,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聚高地。完善激勵與成長機制,支持企業引進人才拓展特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立多層次、跨學科的人工智能人才梯隊,形成持續創新的人才發展生態。到2027年,引進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人才項目不少于5個,開展高層次人才招引活動不少于30場。(責任單位: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市科技局)
14. 做實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建立健全企業成長全周期全過程的政策和服務保障。耐心扶持初創企業成長,加大產業生態創新政策、空間、服務供給,為企業提供創新創業要素保障,鼓勵所在鄉鎮板塊、園區給予各方面要素支持;支持處于成長加速期企業發展壯大,鼓勵企業申報認定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重點軟件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按規定給予相關支持獎勵。探索“算力券”等專項扶持政策。到2027年,認定鎮江市級以上人工智能相關科技創新平臺3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數據局、市財政局)
15. 濃厚AI創新和應用氛圍。加強產學研合作交流互動,舉辦人工智能高峰論壇、技術沙龍和行業展覽等活動,提升全市產業創新活力和公眾認知度。廣泛開展面向社會公眾和中小學生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激發青少年對人工智能探索認知的興趣。構建開放共享的技術資源平臺和數據治理體系,推動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間的深度合作,營造充滿活力、開放包容的創新創業生態,吸引更多創新人才和項目匯聚。(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委人才辦、市工信局、市數據局、市教育局、市科協)
16. 加強組織領導與監管。建立健全全市人工智能發展決策運行機制,定期開展場景需求對接與政策實效評估。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體系,重點關注知識產權保護、數據安全、算法偏見、決策透明度及倫理合規性,推動形成技術可控、權責明晰、風險共擔的人工智能產業治理格局。(責任單位:市政府辦、市發改委、市委網信辦、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數據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
附件
句容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實施方案2025年工作清單
|
工作 目標 |
重點工作 內容 |
工作清單 |
責任單位 |
|
做強 人工 智能 產業 本底 |
一、打造人工智能創新創業載體 |
1.加快瑯琊創新港硬件建設,圍繞人工智能企業集聚發展目標,合理規劃瑯琊創新港空間布局,同步推進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供給、產教融合、生活居住、社交共享等配套,初步構建具備一體化功能的物理空間。 |
開發區 發改委 工信局 數據局 |
|
2.完善瑯琊創新港軟件功能,構建語料共享、開源指導、政策服務、場景對接、金融投資等創業生態,打造一站式服務綜合樞紐。建設科技創新平臺1個,招引初創企業和項目10個以上,落地人工智能關聯企業3家。 |
開發區 科技局 商務局 人才辦 |
||
|
二、打造數據產業基座 |
3.摸排本地數據、算力資源供給和需求情況。通過走訪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了解掌握本地人工智能產業基礎的底數和發展需求,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相關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
數據局 工信局 |
|
|
4.整合全市數據資源。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為導向,統籌全市數據資源,構建“基礎數據筑基、特色數據增值”的智慧數據生態產業體系。面向智能電網設備振動頻譜分析、新材料工藝參數關聯挖掘、農產品供應鏈優化等需求,提供定制化數據清洗、標注與模型開發等服務。 |
數據局 政府辦 工信局 農業農村局 |
||
|
5.重點引育一批數據采集、清洗、標注、質檢等數據服務企業,引導企業參與數據價值發現,鼓勵市場力量挖掘商業數據價值,推動數據資產市場化流通運營。開展與相關數據企業洽談對接不少于10家,爭取落地1-2家,籌劃開發數據驅動的產業示范應用場景1個,做好省級數據產業創新基地培育工作。 |
數據局 商務局 科技局 |
||
|
三、布局算力基礎設施 |
6. 摸排算力基礎和需求底數,同任務清單3。 |
工信局 數據局 |
|
|
7.建設算力基礎設施。完善傳感器數據采集網絡、通信智算專網、電力供給等配套基礎設施部署。市場化引入算力服務企業,推進在談智算中心、小型算力中心等項目落地,引導基礎通信運營商、第三方服務商參與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算力基礎供給能力。算力規模達到15PFLOPS。 |
開發區 發改委 數據局 商務局 |
||
|
8.推動“云邊端”算力泛在分布協同發展。鼓勵領軍企業、龍頭企業、“鏈主”企業部署本地小型算力。 |
數據局 工信局 科技局 |
||
|
9.融入國家和省市戰略規劃布局。加強對上匯報溝通,爭取上級部門“窗口指導”和支持,以建設省規劃中的高效邊緣計算節點為目標,布局建設句容市智算中心。 |
發改委 數據局 |
||
|
加速 人工 智能 組團式 集聚 發展 |
四、優化AI產業布局 |
10.發展AI+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城融合組團依托自身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聚、本地產業鏈配套較為完善以及區位交通等基礎優勢,鼓勵圍繞本地電子元器件制造、專用集成電路、半導體封測等產業向人工智能領域拓展,因地制宜推進AI+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 |
產城融合 組團 |
|
11.發展AI+智能工廠。創新組團依托自身產業和G312創新走廊創新資源集聚等優勢,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智能車間,重點推進AI與本地主導產業融合發展。 |
創新組團 |
||
|
12.發展AI+空港智造。臨空組團依托新型電力(新能源)產業根基和毗鄰南京區位優勢,推進AI與空港智造融合發展。 |
臨空組團 |
||
|
13.AI+農文旅商融合產業。立足本地生態旅游資源稟賦、現代農業和服務業基礎,以“智能+”為引擎,推動AI與農文旅商產業融合發展。 |
綠色組團 |
||
|
五、探索培育人工智能產業新賽道 |
14.引培AI模型產業。鼓勵本土企業構建行業垂類模型,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項目引進,支持研發過程控制、企業管理等新型工業軟件,推動其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開展各類招商活動中涉及人工智能模型招引洽談對接不少于2場。 |
商務局 科技局 |
|
|
15.布局智能終端制造。探索支持企業圍繞智能可穿戴設備、無人機、智能家居、智慧醫療等智能終端產品加強研發生產和真實場景的首試首用及推廣。開展各類招商活動中涉及智能終端招引洽談對接不少于2場。 |
商務局 科技局 |
||
|
16.探索發展未來產業。圍繞具身智能、前沿材料等未來產業,搭建人工智能與未來產業融合的開放創新合作網絡,探索打造未來產業運營中心和未來場景創新中心,推動人工智能與未來產業深度融合,加速未來產業創新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化應用。開展各類招商活動中涉及未來產業招引洽談對接不少于2場次。 |
科技局 商務局 |
||
|
推進“人工智能+”行動 |
六、人工智能+工業制造 |
17.推動制造業智改數轉。聚焦“兩群三鏈”主導產業,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促進傳統工業、制造業領域智能裝備、技術和工具的廣泛應用。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本地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參與企業不少于50家,“筑峰強鏈”企業申報智能工廠不少于10家。 |
工信局 |
|
18.培育產業新質力。立足“兩群三鏈”主導產業基礎,推進AI賦能本地新興產業壯大和傳統產業煥新,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指導本地企業申報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產業、科技、人才和平臺等各級各類項目不少于15項,立項不少于5項。 |
發改委 工信局 科技局 人才辦 |
||
|
七、人工智能+現代農業 |
19.農業智能無人設備研發與應用。探索支持基于智能航線規劃與自主避障、實時農作物生長狀態精準識別、多傳感器融合、農業仿生機械臂及微流體靶向施藥的智能無人設備研發,在葡萄、草莓、茶葉、苗木、草坪、菌菇等句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率先實現商業化應用。 |
農業農村局 科技局 |
|
|
20.農業人工智能物聯網平臺建設。鼓勵農業科技型企業建設農業人工智能物聯網平臺,打造AI驅動的農業全鏈智能生態,依托設施化管控與工廠化運營,通過全域數據感知、物聯動態協同、智能決策中樞實現產供銷精準調控。 |
農業農村局 科技局 |
||
|
八、人工智能+文旅康養 |
21.文旅康養的AI應用場景開發。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個性化行程推薦、智慧客服、虛擬導游、文旅虛擬數字人、景區管理、體育賽事、康養服務的個性化供給與精準預警等場景應用,打造智慧文旅、智慧康養產業體系。開發相關應用場景2個以上。 |
文廣旅局 民政局 |
|
|
22.依托茅山、寶華山等本土文化和句容山水田園福地稟賦,開發數字IP衍生及沉浸式體驗系統,構建“AI+文化”“AI+康養”創新應用范式。 籌劃重點打造1個數字IP。 |
文廣旅局 民政局 |
||
|
九、人工智能+商貿流通 |
23.鼓勵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客流、消費行為、交通狀況、人文特征等市場環境數據,發展直播電商、即時電商等新業態。鼓勵電子商務企業、現代流通企業、數字貿易龍頭企業融合交易、物流、支付數據,提升供應鏈綜合服務能力,打造智慧物流生態。推進金融行業人工智能技術和工具應用。開發相關應用場景2個以上。 |
商務局 交通局 句容金融監管支局 數據局 科技局 |
|
|
十、人工智能+醫療健康 |
24.支持AI技術賦能醫療全流程升級,推進AI在輔助診斷、醫生助理、智慧藥房、智慧中醫、遠程急救、運營管理、質控監測等場景應用。開發相關應用場景1個以上。 |
衛健委 數據局 |
|
|
十一、人工智能+教育培訓 |
25.探索人工智能與教育培訓的融合創新,深入推進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研、評等方面的應用實踐,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創新教育培訓場景。推動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開發相關應用場景1個以上。 |
教育局 |
|
|
十二、人工智能+政務服務 |
26.推進智能應答政務咨詢平臺搭建,整合多源數據流,構建動態感知的社情民意分析模型,實現熱點問題提前預警和科學研判。探索基于辦事行為和反饋數據分析的政務服務流程堵點和斷點自動識別,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智辦”轉變。 |
數據局 網信辦 |
|
|
保障 機制 |
十三、加強人才團隊引育 |
27.實施“福地英才”提升、高端人才引進、校企聯合培養與產學研融合等專項計劃,吸引人工智能專業人才落戶。引進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人才項目不少于2個,開展高層次人才招引活動不少于10場。 |
人才辦 人社局 科技局 |
|
十四、企業 全生命周期服務 |
28.耐心扶持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成長,加大產業生態創新政策、空間、服務供給,為企業提供創新創業要素保障。開展面向人工智能領域科技企業各類科技服務不少于10場次,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種子企業”5家以上。 |
科技局 工信局 |
|
|
十五、創新算力應用推廣 |
29.探索“算力券”等支持方式,鼓勵更多企業拓展算力應用場景,體驗算力服務,購買算力服務。 |
數據局 科技局 |
|
|
十六、濃厚AI創新和 應用氛圍 |
30.舉辦人工智能領域產學研合作交流、高峰論壇、技術沙龍和行業展覽等活動不少于5場次。 開展面向社會公眾和中小學生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相關活動不少于10場次。 |
科技局 科 協 教育局 |
|
|
十七、安全 風險治理 |
31.建立健全全市人工智能發展決策運行機制,定期開展場景需求對接與政策實效評估。強化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適時開展人工智能相關政策及安全培訓宣貫活動。開展人工智能專題研討會、座談會、培訓會等活動不少于5場次。 |
政府辦 工信局 科技局 數據局 |
|
|
32.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相關領域的倫理效應和潛在風險,增強風險預測和防范能力。摸排全市涉人工智能單位基本情況,開展網絡和數據安全監督檢查。開展網絡和數據安全監督檢查不少于1次。 |
網信辦 公安局 |

